学院新闻

学院新闻

首页 >> 学院新闻 >> 正文

祝贺!我院两位老师获第十届全国电影学青年学者论坛论文金奖、铜奖

创建:2024年03月25日 19:29,撰稿:,编辑:廖冰 汪雨轩,点击:

12月11日至12日,第十届全国电影学青年学者论坛在北京电影学院举行。论坛围绕“电影与新语言”和“东西交换:当代电影理论的问题意识与中国方案”两个论题展开了四场讨论,为来自全国各地的电影学青年学者们提供了一个思维碰撞、交流展示的优质平台。我院教师袁海燕、谢周浦在众多青年学者中脱颖而出,分别荣获本届全国电影学青年学者论坛论文金奖和铜奖。

北京电影学院副校长孙立军教授在开幕辞中联系“电影与新语言”的议题,提出要思考只有一百多年历史的电影经历了什么,走过了什么,未来又是什么,对电影的研究不是模仿,不是惧怕,更不是鼓吹,鼓励各位青年学者要大胆创新,敢于思辩。

11日上午,学者们就“论题一:电影与新语言”展开了发言与讨论。我院青年教师袁海燕以《观看之道:电影中航拍镜头的视觉语义与感知机制》为题作主题发言,其将视角聚焦到电影中的航拍镜头,从历史考古的角度阐释了航拍镜头的视觉表征及其本体特性,并在关注视觉感知机制的前提下,探索其影像意义生成的内在逻辑。

随后来自中央戏剧学院的杨北辰老师、论坛上午场的学术主持人卢暖老师与袁海燕一起进行了学术讨论。杨北辰老师对袁海燕的发言做出学术回应,认为论文逻辑严谨、观点新颖,将无人机和航拍区分开来,探讨在航拍镜头中的视觉语义和感知机制,并且通过视觉考古的方法抽丝剥茧的梳理其发展路径,十分可贵的为当下的研究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

11日下午,我院谢周浦老师参与“论题二:东西交换:当代电影理论的问题意识与中国方案”的发言与讨论,他以《“数字情动”作为方法:潜入“隐形”数字视觉效果的微观感觉》为题,聚焦到电影中“隐形”数字视觉效果,以“数字情动”作为方法,结合了中国电影传统“空气论”,潜入到感知模式之下,调动综合感觉,从更基本层面把握“隐形”数字视觉效果。

上海大学上海电影学院副院长张斌教授就谢周浦等四位发言人的文章做出点评,他认为四位青年学者在某种程度上代表了当下中国电影研究中的青年力量、青年气质、青年风范。既敢为人先,紧抓理论前沿,又言贯中西,完成理论对话。

北京电影学院研究生院院长王海洲教授为本届论坛发表学术总结。王海洲教授从两个议题出发,对发言学者的论文做出了点评,认为青年学者们都抓住了论题一的题眼“新”和论题二的题眼“跨”,从各个角度给予新的解读和阐释,既有对经典问题的新开掘,又有对前沿问题的关注,普遍显现出了“历史视界、发展视角、比较视野”这三个特征,研究中所体现出的一些思路方法,如跨学科思维、跨媒介研究、发现新材料、呈现新观点,也恰好与本届论坛的两个议题同频共振。

论坛进入颁奖环节,特邀嘉宾为学者们颁发论文入围奖以及金银铜奖。本次论坛共收到来自全国多所高校和学术科研机构青年学者的论文思路120余篇,入围优秀论文的投稿共计29篇。

经评委会的无记名投票,我院教师袁海燕凭借论文《观看之道:电影中航拍镜头的视觉语义与感知机制》脱颖而出,荣获第十届全国电影学青年学者论坛论文金奖。

北京电影学院马翱、浙大宁波理工学院王珂获得论文银奖;我院教师谢周浦及北京师范大学的陈可馨、南京大学的周亦张获得论文铜奖。

从论坛满载而归,袁海燕、谢周浦两位老师有哪些收获和感受呢?

袁海燕老师:

参会之前并不知道有奖项设置这个环节,主要是对会议的议题比较感兴趣,所以就提交了选题计划,选题通过之后便花时间把论文写了出来。因为当时赶时间,论文的最后一部分写的并不是很满意,能够获奖也是觉得很意外吧!不过还是非常感谢评委老师们和主办方的鼓励和肯定。参会也有一定的收获,自己可以了解到当前学术界、特别是青年学者们的研究兴趣和研究动向。另外通过和青年学者们的交流,可以激励自己进一步深挖自己的研究领域。

谢周浦老师:

参加电影学青年学者论坛对我而言是一次非常宝贵的经历。在这次论坛中,我有幸能够与全国各地优秀的学者们进行深入的交流和学术探讨,这为我拓宽了学术视野,也让我更深刻地认识到中国电影领域的前沿问题和研究方向。获得电影学青年学者论坛的铜奖,对我而言确实是一份极大的荣誉和鼓励,让我深感自己在电影学领域的努力得到了一定的肯定,也激励我更加努力深入研究,为学科发展贡献更多力量。

关闭